歡迎您光臨本站 登入註冊首頁

三洋DC-MS1音響改進方法

admin @ 2014-03-19 , reply:0

概述

三洋DC-MS1音響改進方法一、打摩音箱:該音響原配SX-MS1音箱為小型兩單元塑料箱結構。內設有十字木條加強筋。喇叭為6Ω25W1英寸高音及6Ω25W5英寸低音各一隻。使用一……

三洋DC-MS1音響改進方法
一、打摩音箱:該音響原配SX-MS1音箱為小型兩單元塑料箱結構。內設有十字木條加強筋。喇叭為6Ω25W 1英寸高音及6Ω25W 5英寸低音各一隻。使用一個普通無極電容作簡單分頻。由於箱體容積有限。不便對分頻結構做大的改動。僅將分頻電容更換為3.3μF RIFA電容。再在箱體內填充適量的吸音棉,改動后可聽出音箱的高頻更加細膩、低頻更加沉穩有力。
 二、更換音頻電路的電窖:換電容的方法簡便易行。適合打摩迷你音響和隨身聽。主要方法是增大各級濾波電容和耦合電容的容量。使低頻響應更加紮實。同時調整個別高頻旁路電容的容量。以減少高頻細節的丟失。功放電源濾波電容C4902、C4903從2200μF/35V增大至6800μF/35V.因印板處放不下體積更大的電容,需用粗導線延長電容引腳接線后固定於附近位置。濾波電容C4918、C4919、C1502從47p,F增大至220μF,耦合電容C2705、C2805、C4701、C4801,C4517、C4617從1μF增大至3.3μF。以上盡量選用ELNA等名廠的音頻專用電解電容。將功放IC STK4132MK2輸入端的高頻旁路電容C4700、C4800從820pF減至113001;收音IC LA1830(14)腳、(15)腳的立體聲解碼去加重電容C2319、C2320從0.015μF減至8200pF。
 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將機內的幾塊貼片運放4558更換成性能更好的運放。
 三、打摩收音電路:為改善FM波段接收效果,可增加一級高放,電路如上圖所示。線圈L用φ0.5mm左右漆包線在圓珠筆芯上繞5匝脫胎而成。三極體2SC3355可用常見的9018代替,只是後者性能指標稍差一些。C1—C3採用高頻瓷片電容,其他元件挑選體積小的規格。直接搭焊在IC211(TA8176SN)旁的印板銅箔面上。
 注意焊接高頻三極體時速度一定要快。加了高放之後收聽FM立體聲廣播不再混有令人討厭的雜音。音樂聲音更加純凈了。其次是增大音響微處理器的後備記憶電容容量。用一隻NEC5.5V 1.0F電容串聯51Ω電阻替換掉C4309(1000μF),這樣就不用擔心偶爾停電造成存儲電台頻率的丟失。由於新換的記憶電容體積比較大。可用熱熔膠將其粘貼在印板的附近位置。再以細導線進行電路連接。
 四、增設待機輔助電源:該音響使用一個較大功率的電源變壓器,只要插上電源插頭。無論機器是否開機該變壓器都一直處於通電狀態,長期使用機器內部溫升較明顯。待機功耗亦較大。雖說不使用時可以拔掉機器插頭。但這樣做會喪失定時鬧醒和遙控開機的功能。且經常插拔插頭也稍顯麻煩。經研究原機電路后。對其增設了一個小功率待機電源(見下圖)。電路由變壓器T2及外圍整流、控制電路構成,一方面對IC491(AN7809F)供電。
 以供給紅外線接收電路、微處理器電路使用。而且還負責主電源變壓器T1的通斷自動控制。待機時T1不再接入市電,僅當微處理器發出“PO RY”開機指令后。繼電器J1閉合,T1才會通電。由於“PO RY”是低電平使能,故增加Q1作為反相器。D2起隔離作用,避免待機電源向無關電路送電。圖中Q4902、C4909、1C491、R4957為音響原電路的元件編號。其餘為新增電路元件。T2選用10W以下的小型優質變壓器,用螺釘將其固定在音響主機後部的蓋板外(不影響正面美觀)。繼電器J1選用線圈電壓12V、觸點電流5A以上的型號,將整流及控制電路做在一塊小電路板上裝入音響內部。
 五、修改液晶顯示屏背光電路:原主機顯示屏採用6個微型白熾燈泡加濾光罩以產生綠色背光。電路發熱量高、耗電大。現用同等數量的超亮白光LED進行代換,不但降低了背光功耗,且黑色機身搭配白色顯示的效果顯得更“酷”了。因LED進行了串並聯組合,印板走線需做稍許改動。具體電路參看下圖上部的有關部分。與白熾燈泡桐比。LED只要有輕微電流即可發光,故利用待機輔助電源向其提供零點幾毫安的持續電流。這樣即便在夜晚關機、關燈后也能借著淡淡的背光照明查看液晶屏的時鐘顯示,起到了“夜光鍾”的效果,美觀又實用。而額外增加的功耗卻很小。這裡LED需選用φ5mm散射光型,不可採用聚光型,否則液晶屏幕亮度會不均勻。出現難看的光斑。如果找不到這種“散射光”型LED可用手機的貼片LED代替(先用細漆包線給貼片LED加上引腳,再焊接到印板上),效果也不錯。



 


[admin via 研發互助社區 ] 三洋DC-MS1音響改進方法已經有2835次圍觀

http://cocdig.com/docs/show-post-398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