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您光臨本站 登入註冊首頁

數字體溫計晶元HT7500中文資料

admin @ 2014-03-19 , reply:0

概述

數字體溫計晶元HT7500中文資料數字體溫計晶元HT7500中文資料1 HT7500的性能特點HT7500是一種單片低電壓CMOS電路,可配合503ET型高精度熱敏電阻構成體溫計。503ET在+25℃……
數字體溫計晶元HT7500中文資料
數字體溫計晶元HT7500中文資料

1 HT7500的性能特點

HT7500是一種單片低電壓CMOS電路,可配合503ET型高精度熱敏電阻構成體溫計。 503ET在+25℃時的標稱值為50.00Ω,熱敏指數B為4.055K(江蘇興順電子有限公司生產),它的外圍電路非常簡單,僅需3隻電阻、4隻電容、1隻壓電陶瓷蜂鳴器和3 位半液晶(LCD)顯示器即可。

HT7500的測量精度很高,它既可測量攝氏溫度,又可測量華氏溫度?範圍為+32.0℃~+42.0℃(或+90.0 °F~+108.0 °F)。在+35℃~+39℃(或+95 °F~+102 °F)範圍內,其測溫精度高達±0.1℃(或±0.2 °F),這是其它數字溫度計所難以達到的技術指標。此外,HT7500還具有多種溫度報警及自動關機功能。當體溫超過+37.5℃時,蜂鳴器會發出持續時間為4s的報警聲,而當體溫低於+32℃或超過+42℃時,該體溫計將分別顯示出下限溫度、上限溫度。若等待時間超過8分鐘40秒,它將自動關機以節省電能。下次通電后能自動顯示斷電前最後一次測量的體溫值。

由HT7500設計的這種數字體溫計具有最大讀數保持功能,能測量人體最高溫度。同時還具有LCD顯示器自檢及電池低電壓指示功能。

HT7500採用+1.5V單電源供電,電源電壓允許範圍是+1.3V~+1.65V,工作電流為60μA,備用狀態下的電源電流可降至1.0μA以下,因而可採用1.5V鈕扣電池供電。其環境溫度範圍為-2~+75℃。



2 HT7500的工作原理

2.1 引腳功能



HT7500採用33腳微型化表貼式封裝,晶元尺寸僅為3.28(mm)×3.05(mm)。其引腳排列如圖1所示。各引腳的功能如下:

UDD、USS:分別接+1.5V電池和地。

UEE:負電源端,可利用倍壓器和外部充電泵電容(以下簡稱泵電容)產生-1.5V電源,以供驅動LCD用。

LOWC:電池電壓檢測端,不用時懸空。

SC:參考電阻與熱敏電阻的公共端。

RF、RS:分別接參考電阻和熱敏電阻。

PSW:接電源開關,以控制體溫計的通、斷電。

TEST2:用戶測試端,此端接UDD時,LCD顯示全部筆段, 據此可判定LCD有無筆段殘缺現象。

CLFH:攝氏溫度/華氏溫度選擇端,此端開路時,儀錶顯示攝氏溫度,該腳接UDD時,顯示華氏溫度。

OSCI、OSCO:分別為系統振蕩器的輸入、輸出端,外接820kΩ的振蕩電阻。

BZ1和BZ2:接蜂鳴器(buzzer,英文縮寫為BZ)。

COM1~COM3:接LCD背面的3個公共電極(簡稱背電極)。

SA1~SA3、SB1~SB3、SC1~SC3、SD1:LCD的筆段及標誌符驅動端。

CAP、C512:泵電容連接端。其餘引腳為廠家測試晶元用引腳。

2.2 工作原理

HT7500的內部框圖如圖2所示。該晶元內部主要包括系統振蕩器、感測器振蕩電路、控制電路、計數器和比較器、定時器、倍壓器、脈衝參數表及脈衝發生器、計數、比較及鎖存器以及LCD驅動器等電路。當溫度發生變化引起熱敏電阻值改變時,該值將通過感測器振蕩電路轉換成頻率信號。脈衝發生器用於根據預先存儲好的脈衝參數表來設定閘門的通斷。計數器用於對該頻率信號進行計數以得到被測溫度數據。通過LCD驅動器可使液晶屏上顯示出被測體溫值。



   當溫度越限(含超出正常體溫範圍、超上限、超下限)時,利用晶元中的比較器可使LCD顯示出相應的標誌符,並使蜂鳴器發出超溫報警聲。LCD的驅動電壓為3V。利用倍壓器可將+1.5V電源變換成-1.5V電源,二者串聯即可得到3V電壓。倍壓器的原理等效於極性反轉式DC/DC電源變換器,其特點是利用振蕩器和開關式控制器使兩組模擬開關交替地通、斷以完成電路切換。正半周時,+1.5V電池對泵電容充電,負半周時將泵電容上的電荷轉移到UEE端的外部電容上以形成-1.5V電壓。這種電源稱之為“泵電源”,由於其開關頻率很高,因此電能損耗極低。



HT7500所配的3位半LCD顯示器的右邊有標識符“° E”和“?”。其中,“° E”可分別構成單位符號“℃”和“ °F”,依次代表攝氏溫度和華氏溫度。“?”用作電池低電壓指示。HT7500採用1/3偏置法來動態驅動LCD顯示器。


[admin via 研發互助社區 ] 數字體溫計晶元HT7500中文資料已經有2692次圍觀

http://cocdig.com/docs/show-post-3793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