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您光臨本站 登入註冊首頁

概述

受話器(也叫聽筒、receiver、SPK、EAR和EARPHONE等表示):一種在無聲音泄漏(或按ITU標準的3.2型高/低泄漏環)條件下將音頻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信號的電聲器件,廣泛用於手機、電督機等……

受話器(也叫聽筒、receiver、SPK、EAR和EARPHONE等表示):一種在無聲音泄漏(或按ITU標準的3.2型高/低泄漏環)條件下將音頻電信號轉換成聲音信號的電聲器件,廣泛用於手機、電督機等設備中,實現音頻(語音、音樂)重放.測量它是否正常的幾個標準:A.測得內阻為30歐左右 B.6~10歐 C.110~150歐 D.用穩壓電源1.5V~3V電源線的紅線與黑線接觸聽筒的兩端會發出雜音.
送話器是用來將聲音轉換為電信號的一種器件,它將話音信號轉化為模擬信號.送話器又稱為麥克風,咪頭,微音器,拾音器等.
當對方拿起話筒接聽電督時,電督里傳出的是親切溫暖的電腦語音:"0575-8345277您好,**先生為您點播一首《冰雨》希望您天天都有好心情!"接著音樂響起,對方一定會打心眼裡感激朋友這份特殊禮物.
現在點歌送祝福已成為時尚.點歌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,有電視、廣播等,但費用較高.筆者研製了電腦語音點歌器,效果頗佳且製作簡單,可以自己隨時向朋友送歌送祝福.
許多大學校園的內部電督網都實現了內部通話免費,本點歌器就是充分運用了這一資源,只需做一塊很小的電路板並稍稍改動電督機,電路如附圖所示.改裝的電督機是清嘩同方HCD3111TSDL雙制式來電顯示電督機,把電督打開,找到線路板上連接至手柄上的連線共四根,分別是手柄受話器和手柄送話器.剝開這四根線的絕緣層1cm左右,分別焊兩個3.5插座(插頭戴式耳麥用),然後用絕緣膠布包好,注意:把耳麥左右聲道接在一起.耳麥線通過LOCK口,插至剛剛做好的3.5插座,然後把話柄拔掉(但要放在原話機放置處,起到接聽開關用),手柄上的揚聲器換到耳機上,這是因為耳麥的阻貳與電督機輸出不匹配,如果不換,聲音會很輕,這樣,一個頭戴式的電督機做好了.用這種頭戴式電督機可以減輕頭頸壓力,還能騰出手來干別的事情.更適合煲電督粥的朋友!附圖電路很簡單,其中雙擲開關S1能讓電督機和計算機有效的斷開.L1是用來調節音量的,怎樣才知道多大的音量能使被叫方聽到洪亮而又不失真的音樂呢?方法簡單,先把電腦上的音量控制器全都調到3/5,然後給隔壁寢室點歌,讓一個同學幫你聽到音量洪亮而又不失真喊"停"就可以了.但讀者會問:我是把家裡的電督機改裝了怎麼調?此時你只需要撥打自己的手機,接聽後放音樂一面聽、一面調,調好后,在電位器上做好標記.

硬體完成後,給計算機裝上軟體:《捷通聽霸2003》或《播音王》(安徽中科大).實踐證明前者比後者語音更流暢,效果也更好.《捷通聽霸2003》有男女聲選擇.注意在使用時文本中多添逗號,能延時停頓時間.騰出一個硬碟分區,用於存儲歌曲,MTV等,這樣,基本上就能滿足被叫方欣賞者的不同口味了.筆者製作的電腦語音點歌器,其硬體和軟體配置如附表所示.
一、使用步驟 啟動計算機,把要朗讀的文字編輯到記事本保存.運行《捷通聽霸2003》,選擇朗讀文件的路徑.戴上頭戴式耳麥.打開電督機撥號(例如5277),接通后,閉合S1播放"播音王",然後播放音樂.播放完音樂后,打開S1,掛機.
二、工作原理 為了讓讀者能更清楚地了解這一過程,故以程式控制交換機的形式敘述:主叫方(我)摘機后,其話機迴路由斷開變為閉合,程式控制交換機掃描電路,通過對用戶電路的定期監視可發現這一變化,而後向中央處理機報告.中央處理機通過對該用戶數據的分析,作好收號準備,並把信號電路中的撥號音,通過交換網路發給主叫方.主叫方撥號后,程式控制交換機掃描電路,接受並轉發給中央處理機.收集號碼后,中央處理機檢測被叫方忙閑信息,若空閑、則在交換網路中選擇一空閑電路,然後通過驅動電路發送振鈴信號,向被叫方送鈴流,向主叫方送回鈴音.被叫方應答后,其用戶迴路閉合,切斷鈴流和回鈴音,此時計算機和音頻信號經過L1、S1、話機電路板、交換機網路傳至對方的電督機,使被叫方聽到美妙的音樂(最好按電督免提鍵).於是被叫方拿起話筒后就會聽到本文一開始的內容了.由於其聲音效果跟專業點歌極為相似,若你預先知道被叫方沒來電顯示,你一定會竊喜因為對方會誤以為是電信局才開辦的新業務呢.如果你需要把歌曲點到區外,例如紹興點歌到杭州,那麼撥號時撥長途區號+電督號碼即可.一首歌4分鐘只需花2.4元便可以了,而且可以選擇內容和歌曲!
三、互動式點歌方式更能滿足用戶要求 用戶可以預約跟主叫方聯繫打電督,發信息,撥打移動電督虛擬網,發E-mail,QQ簡訊等,想送什麼祝福,就送什麼祝福,想聽什麼歌,就點什麼歌!

[admin via 研發互助社區 ] 利用雙制式來電顯示電督機設計電腦語音點歌器已經有3441次圍觀

http://cocdig.com/docs/show-post-807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