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您光臨本站 登入註冊首頁

仿製惠威SWANS G2音箱

admin @ 2014-03-19 , reply:0

概述

仿製惠威SWANSG2音箱仿製惠威SWANSG2音箱筆者在2003年DIY了一對惠威“SS6.5R+SS1Ⅱ”6英寸書架箱,先後調試一年有餘。總體感覺聽人聲還將就湊合,高音始終……
仿製惠威SWANS G2音箱
仿製惠威SWANS G2音箱

筆者在2003年DIY了一對惠威“SS6.5R+SS1Ⅱ”6英寸書架箱,先後調試一年有餘。總體感覺聽人聲還將就湊合,高音始終有一層艨朧感,低頻無法滿足要求。筆者喜歡聽DISCO之類的大動態音樂,對專業音響的高能量、高穿透力回昧不已,那是一種空氣都為之振顫的強大低頻空間啊。經過左思右想。決定還得用另外一對強悍的音箱來滿足對DISCO的熱衷追求!  通過查尋近10年大口徑二分頻書架箱的身影,結合目前市面還能採購到的喇叭單元,權衡功率、頻響、音色等因素。最終鎖定惠威天鵝系列G2型音箱。該音箱低頻採用惠威“SS8IIN”,高頻採用惠威帶式高音“RT2C—A”。

 接下來就是圍繞“SS8IIN”和“R他C—A”這兩隻單元的參數進行箱體設計與製作了。 “SSSIIN”是一隻222mm的大8英寸低音單元,比普通8英寸單元大上一圈。口徑低頻輻射更好!阻抗8Ω、功率額定60W(最大120W)。諧振頻率29Hz.靈敏度90dB。 “RT2C—A”是惠威首創的帶式高音技術典範。還入選德國柏林之聲揚聲器核心單元,頻響下限達到1000Hz。號稱可以搭配任何低頻單元,靈敏度高達93dB。從頻響曲線看,10kHz以上有較大的衰減,最終調試時應該考慮作一定的補償處理。阻抗也是8Ω,這點跟低頻單元一致,分頻器在阻抗協調上可以不用考慮過多。功率額定30W(最大60W),這比“SS1Il”的15W高多了,該高頻單元採用的鋁質面板,厚重踏實。 箱體採用倒相式結構。低頻單元手冊推薦箱體凈容積為40L,考慮到體積較大,從箱聲密度調試角度以及人聲定位來看,最後縮小到27L左右:之前的“SS6.5R+SS1II”

  因為體積和單元排列原因。採用的“背倒相”。箱體用27mm的中纖板。 面板挖沉孔,表面貼術皮。倒相管兩隻箱體鏡像排列,與杜希2.1類似。單隻箱體重量12kg,在後來的試聽中驗證了箱體的剛性,板厚確實有板厚的道理。大動態低頻震撼時箱體側板的震動比“SS6.5R+SS1II”這對6英寸箱還輕微。倒相管選用惠威原廠規格。口徑80mm長度250mm的成品,因為從箱體體積、單元口徑、低頻下限等綜合考慮,該規格的倒相管最適合需求。 倒相管的口徑跟長度是一對矛盾,沒有固定的值,它們的組合值才是最後箱體需要的綜合值,它們將共同決定整個音箱系統的諧振頻率。 裝箱完畢。接上功放。試聽聲音,首先感受到帶式高頻的清澈度確實無可挑剔,非常具有穿透力。 同時,感覺其高頻與聽慣的SS1II不同,帶式清澈的高頻是在一股能量感的護送下展現出來的。相比惠威的Q1高音又有不同。Q1的風格則表現為毫髮畢現。帶式高音的風。

 格要更加硬朗、更加具有能量感與穿透感,DISCO正好需要這樣的穿透力,不過高音指向性卻太過明顯,只有腦袋處於高音喇叭中線時才會有正確的靈敏度體現。稍微偏移一點就立刻感覺聲像遠離了自己。其次對低頻單元的聽感很滿意。低頻下限可以潛很深。其低頻動態、厚度、圓潤度、豐滿度、密度感讓我喜出望外。但是目前高頻單元與低頻單元的頻響銜接處於一種各自為政的狀態。這顯然是分頻器的問題,需要從分頻器下手來解決。

  分析原因。因為採用的M1.2套件分頻器,其原配低頻單元應為F6的6英寸喇叭。查找F6的參數。靈敏度是88dB,SS8IIN是90dB,那麼其間就有2dB是多衰減掉的。分頻器無說明書。不知分頻點在何處,依據分頻器實物圖畫出電路圖(見圖1),將Rl去掉,暫時用一段裸體音箱線將其短路,試聽。高頻靈敏度有所提高,但還提高得不夠。

 再次將R5去掉。這是在DIY“SS6.5R+SSIII”6英寸箱時得到的體會,與高頻單元並聯的這隻R5電阻。非常影響高頻的通透感。即使在串聯通道上一隻電阻也不串。 錯誤的加裝了R5這隻電阻的話,都會給高頻通透感帶來致命的朦朧因素。這隻電阻通常是搭配R1做相應的阻抗補償,而當高頻單元與低頻單元的阻抗本身就很般配的時候,是不需要做這些畫蛇添足考慮的,故取掉。此時朦朧感消失。聲音立刻通透起來,但是耳朵感覺靈敏度仍然還沒有上升到正確的響度。通過計算。串聯通道上的“R1”1.5Ω值大約可以對高頻衰減1.8dB的量,而並聯通道上的“R5”  15Ω值是配合串聯通道上衰減大約3.5dB量的阻抗補償。那麼串聯通道上的R2、R3與C4並聯,又是出於伺等考慮呢?參閱高頻單元頻響曲線圖,10kHz以上有很明顯的衰減,C4應該是讓某一頻段不受R2與R3衰減的影響而直通。計算“C4”O.47μF司以讓23kHz以上部分直通。23kHz頻點顯然與該單元所需要補償的頻響曲線段毫不相干。提升23kHz有何用呢?C4我重新考慮。結合高頻單元10kHz以上衰減明顯。那麼就計算C4讓10kHz以,上直通,考慮到斜率。直通轉折點沒有直接選在10kHz處而選在14kHz處。因為10Hz-14kHz是一個下降沿。無論下降沿的陡或者緩,3kHz-10kHz之問都處在90dB以上,最終都將是要衰減掉的。因為衰減的標準將以低頻單元的90dB為依據。多出的都要衰減掉才能讓整個頻響達到平衡。同時。入耳對高頻感覺遲鈍。選擇14kHz處的91dB作為衰減斜率折點也不會顯得衰減過早。反而可以讓聽感上更趨於平衡。最終計算出C4的值為1μF。

 而R2和R3分別是10Ω。 並聯后就是5Ω,計算出串聯通道上5Ω的電阻值將是衰減8dB之多的靈敏度,嚴重過量,不知M1.2怎麼會衰減如此之多,不管怎麼說。試著根據自己的思路去衰減3dB。先後用了1.5Ω、2Ω、2.7Ω三支電阻分別焊到分頻器上,最後感覺2Ω的聽感最正確。



  此時感覺整個箱體靈敏度已經平和,人聲以上頻響部分順耳了。但是中頻人聲部分就顯得很“打耳”。 也就是顯得頻響過於突出。整個聲音聽起來有些怪怪的。主要還是集中在中頻人聲段。 再次查找原因。翻出高低頻單元的說明書、頻響曲線圖再次仔細查閱,突然發現高頻單元參數框內的廠家推薦分頻點變成了“大於3000Hz”,趕緊去問經銷商,得到的答案是:該款高頻單元曾於2000年與2002年分別改款過兩次,之前看到的應該是老資料了。照這樣看來, “RT2C—A”和“SS8IIN”的中頻部分斷開了大約有400Hz的空缺量。當然是銜接不起了嘛。怪不得聲音會這樣。

 從“SSSIIN”的整個頻段來看,100Hz一2600Hz是一段極其平坦優秀的曲線。這也正是當初看中這款低頻單元的原因之。現在看來。H要能將3.2kHz處的波峰處理平坦,那麼至少可以將上限提高到3.2kHz。通過對“SSSIIN”的頻響曲線圖作虛線延伸參考分析,降峰的斜率轉折頻點選在4,5kHz處。這比3.2kHz的1.5倍頻點4.8kHz更加保守。而分頻器低頻部分並聯通道中的“R6串聯C5、C6”這個電路結構,似乎就是為降服這個波峰而準備的。只是取值大不同而已。通過計算,用2.2μF與1.8μF並聯代替C5、C6,而R6則用10Ω。現在波峰平了。低頻單元上限估計已經到達3.5kHz左右。再次試聽,意外的發現“凹陷”部分“填平了”。但是“打耳”部分依然存在。分析降峰成功。延伸了低頻單元上限段。成功與高頻單元平穩銜接。

 “凹陷”故此不存在了,所以聽感上只剩下“打耳”這個問題。為什麼“打耳”?是某個頻段過於突出,才會造成聽感過於受到刺激,而且是不夠耐聽的頻段,反覆試聽不同的試音信號,最後分析應該是分頻器高頻部分串聯通道的耦合電容太大了,C1、C2、C3並聯相加值高達15.3μF了,按高頻單元說明書推薦分頻點3000Hz~十算。用3.6μF法的電容焊接於此。再試聽。問題大為改善。試將分頻點改在3.2kHz處,“打耳”問題基本解決了,音箱聽起來更加有質感,整個頻響更加平衡!接下來調整吸音棉與倒相管。開始除了而板內側以外的其他所有而都圍繞一圈吸音棉。但低頻出來非常的“乾涸”,沒有豐潤感:然後減少吸音棉的量。重新剪裁吸音棉尺寸,做到只覆蓋背板與面板。

 最後再試聽,平衡了,低頻下潛的深度和聽感非常好。在播放人聲時細膩感較欠缺。 再次分析分頻器電路,眼睛落到R4與L3這對串聯元件上。如果單從L3來說,L3是起到與cl、c2、C3桐同的分頻作用,共同達到二階分頻的電路結構。但加入的R4.  就讓單純的13調節功能更加豐富,而13的值在業餘情況下未知。增大R4的值將減小L3所對應的某一頻點以下頻段的旁路量,同理,減小R4的值得到相反的效果。首先斷開R4與L3的連接,也就是將分頻器變為一階分頻,再結合耳朵對聲音變化部位的記憶。已經大概鎖定這個R4所決定的聲音表現範疇在哪個頻率段位了。嘗試將R4加大到3n一試,一開聲立刻感到驚喜。

 果真這個R4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啊。圖2為最終調試結果電路圖。圖3、圖4為頻響曲線。



[admin via 研發互助社區 ] 仿製惠威SWANS G2音箱已經有2597次圍觀

http://cocdig.com/docs/show-post-3993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