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您光臨本站 登入註冊首頁

概述

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及製作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及製作  1.電路組成   該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由電源電路、溫度控制電路和濕度控制電路組成……
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及製作
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及製作

    1.電路組成

     該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由電源電路、溫度控制電路和濕度控制電路組成。電路如附圖所示。  電路中,電源電路由降壓電容器Cl、泄放電阻器R1、整流二極體VDl、VD2、濾波電容器C2、限流電阻器R2、穩壓二極體VS和電源指示發光二極體LED1組成;溫度控制電路由熱敏電阻器RT(溫度感測器)、時基集成電路IC1、晶體管VT1與VT2、電阻器R4、R6~R8、R12、電位器RP1、RP3、電容器C3、C5、發光二極體LED2、晶閘管SCRl和電加熱器EH組成;濕度控制電路由濕敏電阻器RS(濕敏感測器)、時基集成電路IC2、晶體管VT3、VT4、電阻器R5、R9~R11、R13、電位器RP4、電容器C4、C6、發光二極體LFD3、晶閘管SCR2和鼓風機電動機(或排風扇電動機)M組成。



2.工作原理

交流220V電壓經Cl降壓、VD1、VD2整流、C2濾波、R2限流降壓及VS穩壓后,一路為溫度控制電路和濕度控制電路提供10V電壓,另一路經R3限流降壓后將LED1點亮。IC1和IC2分別與外圍元器件組成兩個占空比可調的方波振蕩器,用來控制晶閘管的導通與截止。剛接通電源開始烘乾時,烘乾箱內的溫度較低,RT的阻值較小,IC1的(4)腳為高電平,由IC1和外圍元器件組成的占空比可調的方波振蕩器振蕩工作,從IC1的(3)腳輸出矩形方波脈衝,使SCR1間歇導通,  EH間歇通電工作。在IC1的(3)腳輸出高電平時。SCR1受觸發而導通。  LED2點亮,EH通電開始加熱,同時VT1和VT2飽和導通,C3開始充電,當C3充電至6.7V左右時。IC3的(3)腳跳變為低電平,LED2熄滅,VT1、VT2和SCR1均截止,EH停止加熱,同時C3通過RP1、R8和IC1的(7)腳內電路放電。當C3兩端電壓降至3.3V左右時,IC1的(3)腳又輸出高電平。使VT1、VT2和SCR1均導通。EH通電開始加熱。RT隨著溫度升高而阻值增大。當RT增大至一定值時。IC1因(4)腳電壓過低而停止工作,當箱內溫度下降后,IC1又開始工作……以上工作過程周而復始地進行,直到鮮品被烘乾。LED2不再間歇點亮為止。



放在烘乾箱內的鮮品在受熱后。所含的水分被蒸發,使箱內濕度增大。在箱內濕度較小時,濕敏電阻器RS的阻值較大。IC2的(4)腳為低電平。由IC2和外圍元器件組成的占空比可調的方波振蕩器不工作。隨著箱內濕度的增大,RS的阻值變小。使IC2的(4)腳電壓逐漸升高。當Ic2的(4)腳電壓升高至一定值時。方波振蕩器振蕩工作,IC2的(4)腳輸出高電平,使LED3點亮,VT3、VT4和SCR2均導通,鼓風機(或排風扇)電動機M通電工作。將箱內水蒸氣排出。VT3和VT4導通后,C4通過RP2、R5和v7充電,當c4兩端電壓充至6.7v左右時。IC2內電路翻轉,(3)腳輸出低電平,使VT3、VT4和SCR2截止。LED3熄滅,M停轉。  與此同時。C4又經RP2雨3RIl對IC2的(7)腳內電路放電,使C4兩端電壓不斷下降。當C4兩端電壓降至3.3V左右時,IC2的(3)腳又輸出高電平。vT3、VT4和SCR2又導通。LED3又點亮,M又通電工作。當箱內濕度降低至一定值時,IC2因(4)腳電壓過低而停止工作;當箱內濕度變大時。IC2又振蕩工作。以上過程周而復始地進行。直到將鮮品烘乾,LED3不再間歇點亮為止。調節RPl的阻值。

可改變EH通電與斷電的時間:調節RP2的阻值。  可改變M通電與斷電的時間;調節RP3的阻值,可改變溫度檢測控制的靈敏度;調節RP4的阻值,可改變濕度檢測控制的靈敏度。  



3.元器件選擇

RT選用MZ2A型正溫度係數熱敏電阻器。RS選用ZHC-1或MS01型濕敏電阻器。RP1-RP4選用有機實心電位器或合成膜電位器。C1選用耐壓值為400V以上的CBB電容器;C5和C6均選用獨石電容器。VS選用10V/1W的硅穩壓二極體,例如1N4740等型號。LED1~LED3均選用φ3mm的高亮度發光二極體,LED1為綠色。LED2為紅色。LED3為黃色。VT1和VT3選用3CG3或$9012型硅PNP晶體管:VT2和VT4選用3DG6或$9013型硅NPN晶體管。SCR1和SCR2均選用3CT系列的5M400V雙向晶閘管。EH使用功率為1kW以內的電爐絲或暖風機。M選用500W的鼓風機或20-50W的小功率排風扇.

[admin via 研發互助社區 ] 溫度、濕度自動控制器電路及製作已經有7872次圍觀

http://cocdig.com/docs/show-post-39225.html